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從頭開始練太極 郭景林



2018.01.30郭景林

還記得在上學期結業式時,老師提到當時拜師案堂上的一副對聯,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其實已道出學習太極拳的關鍵。正確地學習太極拳,應該以拳經、拳論為依歸,再經由老師的口傳心授才能功成圓滿。不然自己盲修瞎練,期待磨磚成鏡是天方夜譚。我一直認為,練太極拳就是一種腦袋反覆思考拳理的歷程,然後行諸於拳架或推手,不斷地驗證跟修正,由此就能明白為什麼太極拳是需要認真的從頭開始練的。

    認真的從頭開始練太極拳,讓我想起佛法三十七道品的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意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意不依不了意,正好可以作為我們學習太極拳的準則。僅願將所習心得反饋,與同好共饗。

第一、依法不依人
我們的學習要依法不依人,雖然功法都是由老師傳授跟著學習,但各人的領悟不同,難免會有盲點,此時要用拳經、拳論來檢視所學對與錯,而對於不同老師或是不同門派,只要所傳功法符合拳經、拳論都是彼此切磋的對象,不需要有門派之見。各有所長,各有各的獨到之處,我們就可依照此點來進行審視跟學習。

第二、依意不依語
在讀拳經、拳論時,盡量不要被文字侷限住,要仔細體會文字所要傳達的意思;同樣的老師講課時,也不要受限於老師話語面上的意思,要真正體會老師所提背後的含義。文字和語言在傳達訊息上難免會有所失真。換言之就跟我們學習推手一樣,不只要能聽勁,而且還要能真正的懂勁。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所以我們在跟老師的互動也要像佛陀跟迦葉尊者一樣的拈花微笑,很多道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盡在不言中。

第三、依智不依識
人生所有煩惱的源頭在於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的意識,同樣的這也是練太極拳很難進步的原因,因為自我的意識太重了,不肯吃虧,就容易頂抗,不能完全的走化。唯有依智不依識,做到捨己從人,四兩撥千金,這樣才能達到由後天轉先天的逆向工程,破壞原有慣性,建立新的思維,我們不只是要練身體的Q,還要練IQEQMQ等心智層次上的Q,以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

第四、依了意不依不了意
學習過程當中,最好不要一昧地追求高深複雜的絕世神功,或是貪心地想博學各家功法,這些都是不了意的,是無法融會吸收。習武練功沒有最好的功法,只有最適合的功法。再是,學習期間勿須貪多,多重功法囫圇吞棗,千招會不如一招熟。荀子.勸學篇曾提及「螣蛇無足而飛,鼯鼠五技而窮」正是這個道理;亦即前述所提的有最適合自己程度的功法才能受用,進而學以致用。因此,老師現在所傳授的功法對我們而言是最了意的,我們完全可以領受並加以練習,而且老師更是用心教學以模組化的方式來傳授,從拳架中分解出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模組,例如:打不完攬雀尾、打不完膝拗步、單鞭到單鞭等等,這樣方便我們練習,而我們就可像在拼圖一樣,將一塊一塊的模組拼接到自己的學習地圖中。

    學佛要當佛,學拳要當鄭曼青,有著這明確的學習目標,以拳經、拳論、黑皮書等經典為中心思想,遵循著佛法四依的學習原則,藉由老師的口傳心授,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學習的更好。我們湧泉貼地,雙腳向下落地生根,我們思考拳理,向上開出觀念的果實,而太極始終來自於思考,唯有思考太極,才能讓太極融入靈魂之中,這樣才能真正地練好太極,就讓我們一起從頭開始練太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Gallery

Most Commented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

2014 © Planer - Responsive Blogger Magazine Theme
Planer theme by Way2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