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莊茂山
太極拳是大愛之拳,因為心中有愛,所以會(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愛自己,也愛對手。所以遇到弱者……。
我們就讓他,不能讓他受傷害,讓他感受愛的力量。
因為心中有愛,就能容他,接纳他,所以遇到弱者,讓他的力勁進到我的身體來,然後再輕輕地送出内勁拔對手的根,讓對手感覺像是在幫他按摩般,身上沒有股壓迫感。因為是内勁所以著點沒有痛感,對方是在不知不覺中,两脚離地,身體輕飄飄地就站不住了。如遇到喜歡用猛力的强者,因為心中有愛,就能不憂不懼,坦然面對,在接其來力的霎那,自然利用身體的鬆沈,將來力接到脚底。如果來力大於你的接地之力,秖要身体一鬆沉,往後退一步就好,千萬不要想用雙手去拉住對方或頂住對方,因為一有想拉想頂的念頭或意念,對己:氣就上浮了,双手就僵硬了。對彼此:對方的攻擊衝力+接力=加乘的惯性力,容易双方都跌倒。如果遇到聽懂勁靈敏的高手,其勁來,若有若無,其勁走,不知不覺,此時,更不可用力,因為秖要稍有動靜,有攻的意圖,馬上會被聽知察覺。所以秖有把心静下來,享受跟高手互動之妙。因為心中有愛,產生正念,所以更不可能想强攻强取赢高手。结論: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任何對方,用愛自己的心去包容對方,正念源源不绝。所以,心中有愛,就不會(爭强好勝,練推手之大忌)。就能舍己從人,用愛對方的心去了解對方,聽懂對方,對方是你,你也是對方,你儂我儂。就能懂對方的力,懂對方的勁,懂對方的意。因為愛對方,就不會用雙手硬梆梆的堵住對方。就能静下心來,放下身段,放掉雙手,讓出空間,迎接對方到你身體裡面。(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云:江河不擇细流,始成其長;海納百川,始成其大。
有人問:老師所說的內勁是不是用两種勁力在發出,ㄧ種是沉勁,一種是內勁,两勁合一而發出。
我說:内勁非自身的手勁,手愈想用力,就愈没有内勁,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你必須體悟其中真諦。一者,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形於手指,所以内勁来自於脚的接地之力。另者為腰胯之勁,·當您把腰胯鬆落(折胯豎脊樑),丹田就能產生内勁。
拳經有(命意源頭在腰胯)胯即人体大腿與軀體的連結處,一般均與腰并稱,腰胯猶如倒立的陀螺,(呈倒三角锥体)腰在中央,如陀螺的中心,两胯如陀螺体周邊相對两點(直徑之两端),正常人的两胯是在一個水平面上(閃到腰的人两胯會呈一上一下,屁股是歪斜的,脊椎就無法立身中正(直立垂下)),所以胯轉正必須將两胯放在一個水平面上,如此大轉子轉動才靈活,這有如陀螺在急速轉動時,两胯必須平正,中心柱也僅在原体位,當陀螺轉動變慢時,中心柱就左右摇擺,離開原空位了。两胯也上下摇晃,陀螺就失去轉動的動力,慢慢歪斜,終至停下來(不靈)。所以太極拳無論是推手或拳架,必須注意將两胯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尾閭更須不動而靈,轉動才靈活。
两胯不能栓死,必須有轉折,才能靈活,尾閭才能垂正向下,背柱豎直,立身中正安舒。所以人身以胯為中界而分上下,脚下要鬆沈,手上才能產生動盪。故云:秖有上下,沒有前後(不能左右前後摇頭晃腦,不能左右前後移胯挪臀)。
勁来自於脚的接地之力,雙手僅是勁的橋樑。所以發勁時,想在脚底,不要有手意(形於手指,非行於手指)。
當來力着於你的身体時,就是利用鬆沈之劲把來力引到脚底,再利用接地之力將來力反彈到彼身,合力也。
手上沒有力點是輕的•松腰下沉•開檔勁沉脚底而出,丹田就能產生內勁。
丹田如同空壓機的真空桶,氣壓是所謂的內勁,鬆沈勁+内勁+來力。本身必須具備傳導力勁的能力開胯圓檔,两脚是拱形结構,脚底是腎形足弓。來力要傳導脚底鬆胯而出(一貫之勁)。
所以說:弓步,前脚七分實,如直向地下栽植,(小腿如植樹般筆直向地),後脚三分活力,向前推進(後脚不可打直,必須微曲,膝尖對中趾),才能開檔產生活力(勁)。
因為心中有愛就能秉修己之心,謙讓對手。倚天屠龍記有如下之描述:「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張無忌在幽谷中誦讀這幾句經文之時,始終不明其中之理,這時候猛地里想起,以滅絕師太之強橫狠惡,自己決非其敵,照著九陽真經中要義,似乎不論敵人如何強猛、如何兇惡,盡可當他是清風拂山,明月映江,雖能加於我身,卻不能有絲毫損傷。然則如何方能不損我身?經文下面說道:「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他想到此處,心下豁然有悟。
在這段倚天屠龍記的文章裡,金庸道盡了太極武學之奧秘,值得習者去省悟與深思。如果您心中有愛,能靜、定、安、慮,而不在乎勝與負,就得之於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