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6黃鴻湖
序言
民國肇造以前之清末時期,中國社會流行的論武小說,有《七俠五義》、《小五義》、《三門街前後傳》一系列作品,一般稱為「俠義小說」。迨民國4年(1915)林紓《傳眉史》首開「武俠小說」名目。接著「平江不肖生」(向愷然1890-1957)在1923年創作《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爾後又有還珠樓主(李壽民1902-1961)從民國廿一年寫到卅八年,前後耗時近廿載。包括本傳五十集、後傳五集,總計三百廿九回,共約五百萬言。
惜因國共內戰大陸淪陷,由於李氏素有阿芙蓉癖(抽鴉片)不敢來臺,因而被迫停筆的《蜀山劍俠傳》;以及王度廬(王葆祥1909-1977)的《鶴驚崑崙》、《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鐵騎銀瓶》等定位為「武俠小說」的一系列武術小說陸續出爐,百年來吸引數以億計的小說讀者、影視觀眾;也造就了不少武俠小說名家。
在眾多的武俠名家當中,金庸(查良鏞1924-)以十七年時光完成十五部三十六冊鉅著,將14集書名的第一個字恰可聯結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他的作品在殖民地的香港發表,陸續風靡東南亞、臺灣、歐美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金庸超越同時期為大眾所熟知的臺灣武俠小說家,諸如:郎紅浣、臥龍生、伴霞樓主、司馬翎、諸葛青雲、古龍、萧逸、孫玉鑫、慕容美、獨抱樓主、上官鼎、司馬紫煙、雲中岳、柳殘陽、東方玉、高 庸、秦 紅、孤獨紅、武陵樵子、蕭 瑟,擁有最多讀者而雄霸武林。
平江不肖生始創武俠世界,金庸著作堂廡寬宏;二人各具武林地位。這今昔互相輝映的武林兩大家,在文章或小說中都曾談到太極拳。平江不肖生向愷然(湖南湘潭)自稱:在十三、四歲時就極喜歡研究拳腳。在距離其家五十里以內,凡是有些聲望的拳師都無不曾點撥他三拳兩腳,硬門、軟門、陰功、陽功,雜凑了三四年;到十七歲時正式隨從湖南同鄉長沙王志群學習武術。
據唐魯孫(1907-1985)《打擂台》一文敘述:湖南省主席何芸樵(1887-1956)大力開創湖南省國術館先後於民國十九年及二十二年舉辦兩屆國術擂台比賽。「因為何主席擅長武術而且功力深邃,上有好者,所以湖南國術館也就網羅了不少武林高手。像以輕功著稱的李麗久、寫江湖奇俠傳的向愷然、鐵掌開碑顧汝章、太極推手名家鄭曼青,以暨以《武術匯宗》馳名南北的萬籟生,第一屆擂台比賽的冠亞軍譚輝典、譚有光,都在湖南省國術館,或是長沙分館擔任重要職務。」
根據唐魯孫上文,鄭曼青與向愷然兩位先生曾經於民國二十二年間在「湖南省國術館」同事。平江不肖生撰寫武俠小說之外,也以傳述實人實事的方式介紹武術名家達二、三十人;惟其所述者沒有一個是太極拳家。他功夫了得,曾經因為誤會,在市街上夥同一位功夫甚高的好友與街上商販百餘人大打出手,差點喪命;然而未聞他有學過太極拳。而金庸博學多才,興趣廣泛。他花大量時間讀書寫作之外,也熱衷藏書、辦報、搞電影、迷圍棋、音樂及歌劇、開跑車、寫書法、鑽研佛經,學過芭蕾舞;但儘管金庸以武俠小作家身分聞名於世,吾人所見金庸的傳記卻說他沒有學過任何拳術。金庸自己也坦稱不會武功,小說裡面的招式都是自己所虛構出來。然而以上這兩位武林前輩依然以文字描述太極拳理,實在值得玩味。
惜因國共內戰大陸淪陷,由於李氏素有阿芙蓉癖(抽鴉片)不敢來臺,因而被迫停筆的《蜀山劍俠傳》;以及王度廬(王葆祥1909-1977)的《鶴驚崑崙》、《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鐵騎銀瓶》等定位為「武俠小說」的一系列武術小說陸續出爐,百年來吸引數以億計的小說讀者、影視觀眾;也造就了不少武俠小說名家。
在眾多的武俠名家當中,金庸(查良鏞1924-)以十七年時光完成十五部三十六冊鉅著,將14集書名的第一個字恰可聯結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他的作品在殖民地的香港發表,陸續風靡東南亞、臺灣、歐美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金庸超越同時期為大眾所熟知的臺灣武俠小說家,諸如:郎紅浣、臥龍生、伴霞樓主、司馬翎、諸葛青雲、古龍、萧逸、孫玉鑫、慕容美、獨抱樓主、上官鼎、司馬紫煙、雲中岳、柳殘陽、東方玉、高 庸、秦 紅、孤獨紅、武陵樵子、蕭 瑟,擁有最多讀者而雄霸武林。
平江不肖生始創武俠世界,金庸著作堂廡寬宏;二人各具武林地位。這今昔互相輝映的武林兩大家,在文章或小說中都曾談到太極拳。平江不肖生向愷然(湖南湘潭)自稱:在十三、四歲時就極喜歡研究拳腳。在距離其家五十里以內,凡是有些聲望的拳師都無不曾點撥他三拳兩腳,硬門、軟門、陰功、陽功,雜凑了三四年;到十七歲時正式隨從湖南同鄉長沙王志群學習武術。
據唐魯孫(1907-1985)《打擂台》一文敘述:湖南省主席何芸樵(1887-1956)大力開創湖南省國術館先後於民國十九年及二十二年舉辦兩屆國術擂台比賽。「因為何主席擅長武術而且功力深邃,上有好者,所以湖南國術館也就網羅了不少武林高手。像以輕功著稱的李麗久、寫江湖奇俠傳的向愷然、鐵掌開碑顧汝章、太極推手名家鄭曼青,以暨以《武術匯宗》馳名南北的萬籟生,第一屆擂台比賽的冠亞軍譚輝典、譚有光,都在湖南省國術館,或是長沙分館擔任重要職務。」
根據唐魯孫上文,鄭曼青與向愷然兩位先生曾經於民國二十二年間在「湖南省國術館」同事。平江不肖生撰寫武俠小說之外,也以傳述實人實事的方式介紹武術名家達二、三十人;惟其所述者沒有一個是太極拳家。他功夫了得,曾經因為誤會,在市街上夥同一位功夫甚高的好友與街上商販百餘人大打出手,差點喪命;然而未聞他有學過太極拳。而金庸博學多才,興趣廣泛。他花大量時間讀書寫作之外,也熱衷藏書、辦報、搞電影、迷圍棋、音樂及歌劇、開跑車、寫書法、鑽研佛經,學過芭蕾舞;但儘管金庸以武俠小作家身分聞名於世,吾人所見金庸的傳記卻說他沒有學過任何拳術。金庸自己也坦稱不會武功,小說裡面的招式都是自己所虛構出來。然而以上這兩位武林前輩依然以文字描述太極拳理,實在值得玩味。
(一)
平江不肖生談太極拳
平江不肖生向愷然於民國二十四年為湖南省「國術訓練所」太極拳教官吳公藻(吳鑑泉次子 1901-1985)編撰之《太極拳講義》作序,於序中論述太極拳理。茲擇其要點略述如次:
《甲》 拳的快與力
拳是用以搏擊他人,而每人都同具四肢百骸。則在與人搏擊時想要穩操勝券,除開「快」與「力」,應無他法。是以拳家向有:「一快不破」,「一硬不破」之說;但講太極拳的人卻說:「以不用力為體,以慢為用」,才不與拳之原理相悖,是否有誤?
按一般所謂的快與硬,是以手的屈伸、腳的進退迅速為快;而以肌膚的粗糙或筋骨的堅實為硬。其實這些都是出於人類自然的本能,與武術修鍊無關。而且屈伸進退,使用時至為簡易,即如槍之作用,人知在於穎稍,刀之作用,人知在於鋒鋩。速度固然很快;卻必露出間隙,易為對方所乘。而太極拳的使用,雖然亦不能離開屈伸進退;但曲中求直,表象圓圜。正因其形圓圜,使用時不必拘束一方,即可無在而無所不在;論其迅捷,實為他種拳術所不及。《太極拳論》有謂:「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十三勢行功心解》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可知其一舉一動之繁複。而其他拳少有不斷勁者,勁斷之後再接續,便貽人以空隙。但太極拳見不到斷續之迹象,使用時隨處可斷;但斷而復進。王宗岳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試想任何一個舉動的作用都遍佈周身,處處都需詳審虛實之所在。則他形諸於外者,怎能不慢?
再者凡是任何拳術,都是「不貴力,而貴勁。」任何人所應擔心的不是無力,而是擔心其力不能集中。世上固然有無力之人;不過他單隻手臂有十斤重,能夠伸屈運動,顯示他有十斤的力量。一身的重量有數十斤,可以擡腿行動,也顯示他的腿有數十斤的力量。這樣微薄的力量,任憑是天底下最為弱小的人也都能具備。祇是這純屬於力,不是勁;不能集中於一點而傳達於敵身,所以不足貴。學拳之人要在能將力化成勁,倘以十斤之勁集中於一手而擊中他人,受擊的人必傷;以數十斤之勁集中於腿而擊中他人,受擊的人必死,如此何需擔心力量不夠?其他拳勢,掌即為掌,肘即為肘;顯然易知。但學者積久成習,許多人之所以還是粗疏木僵,不能集中勁道擊於敵身,是因為尚未領悟:「知有力之為力;不知無力之為力。」握拳透爪,嚙齒穿齦。自以為威武健壯,而不知力量已自陷於肩背,徒讓敵人借之以攻擊自己;己身的力量雖大;卻乏絲毫用處。
太極拳則在化力為勁,尤其能隨意集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粗疏木僵之弊,無屈伸斷續之迹。所以《太極拳論》說:「無力者純剛」乃是說不用力;而非不用勁。
拳是用以搏擊他人,而每人都同具四肢百骸。則在與人搏擊時想要穩操勝券,除開「快」與「力」,應無他法。是以拳家向有:「一快不破」,「一硬不破」之說;但講太極拳的人卻說:「以不用力為體,以慢為用」,才不與拳之原理相悖,是否有誤?
按一般所謂的快與硬,是以手的屈伸、腳的進退迅速為快;而以肌膚的粗糙或筋骨的堅實為硬。其實這些都是出於人類自然的本能,與武術修鍊無關。而且屈伸進退,使用時至為簡易,即如槍之作用,人知在於穎稍,刀之作用,人知在於鋒鋩。速度固然很快;卻必露出間隙,易為對方所乘。而太極拳的使用,雖然亦不能離開屈伸進退;但曲中求直,表象圓圜。正因其形圓圜,使用時不必拘束一方,即可無在而無所不在;論其迅捷,實為他種拳術所不及。《太極拳論》有謂:「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十三勢行功心解》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可知其一舉一動之繁複。而其他拳少有不斷勁者,勁斷之後再接續,便貽人以空隙。但太極拳見不到斷續之迹象,使用時隨處可斷;但斷而復進。王宗岳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試想任何一個舉動的作用都遍佈周身,處處都需詳審虛實之所在。則他形諸於外者,怎能不慢?
再者凡是任何拳術,都是「不貴力,而貴勁。」任何人所應擔心的不是無力,而是擔心其力不能集中。世上固然有無力之人;不過他單隻手臂有十斤重,能夠伸屈運動,顯示他有十斤的力量。一身的重量有數十斤,可以擡腿行動,也顯示他的腿有數十斤的力量。這樣微薄的力量,任憑是天底下最為弱小的人也都能具備。祇是這純屬於力,不是勁;不能集中於一點而傳達於敵身,所以不足貴。學拳之人要在能將力化成勁,倘以十斤之勁集中於一手而擊中他人,受擊的人必傷;以數十斤之勁集中於腿而擊中他人,受擊的人必死,如此何需擔心力量不夠?其他拳勢,掌即為掌,肘即為肘;顯然易知。但學者積久成習,許多人之所以還是粗疏木僵,不能集中勁道擊於敵身,是因為尚未領悟:「知有力之為力;不知無力之為力。」握拳透爪,嚙齒穿齦。自以為威武健壯,而不知力量已自陷於肩背,徒讓敵人借之以攻擊自己;己身的力量雖大;卻乏絲毫用處。
太極拳則在化力為勁,尤其能隨意集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粗疏木僵之弊,無屈伸斷續之迹。所以《太極拳論》說:「無力者純剛」乃是說不用力;而非不用勁。
《乙》 太極拳的中定
太極拳十三式,以中定為主;掤捋擠按十二式為輔。有中定,然後才有其他;一切勢皆能不違中定,然後堪講應付於人。陳品三說:「開闔虛實,即為拳經。」吾人應明瞭,若無中定,怎會有開闔?譬如門牅,開闔之機在門樞。倘若門樞動搖,還談什麼開闔?不開不闔,如何求得虛實?由是可知,無中定之虛實,不是真的虛實。缺乏中定之聽勁,就如盲者之目視、跛者之步行;聽如沒聽,覺若不覺。拳論說:「中正安舒」。所謂「安舒」,乃是指「定」而言。每一處虛實,皆先有中定,然後才能變化。處處有虛實,就處處有中定。拳法無定位,而所有的拳法皆從「中定」出;拳法遍布全身,中定也一樣遍布全身。
而左右開闔之樞機在背脊;上下開闔之樞機在腰胯。太極先哲所謂:「力由脊發」、「尾閭中正」、「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頂頭懸」,都是明示左右之樞機在背脊。又所謂:「腰如車軸」、「腰為纛」、「命意腰際在源頭」、「刻刻留心在腰間」、「主宰於腰」,則都是明示上下之樞機在腰胯。學太極拳應先求得腰脊之中定,而後一切拳法才有中定。
太極拳十三式,以中定為主;掤捋擠按十二式為輔。有中定,然後才有其他;一切勢皆能不違中定,然後堪講應付於人。陳品三說:「開闔虛實,即為拳經。」吾人應明瞭,若無中定,怎會有開闔?譬如門牅,開闔之機在門樞。倘若門樞動搖,還談什麼開闔?不開不闔,如何求得虛實?由是可知,無中定之虛實,不是真的虛實。缺乏中定之聽勁,就如盲者之目視、跛者之步行;聽如沒聽,覺若不覺。拳論說:「中正安舒」。所謂「安舒」,乃是指「定」而言。每一處虛實,皆先有中定,然後才能變化。處處有虛實,就處處有中定。拳法無定位,而所有的拳法皆從「中定」出;拳法遍布全身,中定也一樣遍布全身。
而左右開闔之樞機在背脊;上下開闔之樞機在腰胯。太極先哲所謂:「力由脊發」、「尾閭中正」、「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頂頭懸」,都是明示左右之樞機在背脊。又所謂:「腰如車軸」、「腰為纛」、「命意腰際在源頭」、「刻刻留心在腰間」、「主宰於腰」,則都是明示上下之樞機在腰胯。學太極拳應先求得腰脊之中定,而後一切拳法才有中定。
《丙》 呼吸開闔
人除了呼吸,沒有氣。因此所謂:「氣沉丹田」,事實上就是「意存丹田」;也正是「刻刻留心在腰際。」學習太極拳者,須就每一式之開闔,勢勢存心,揆其用意;然後以呼吸附隨於開闔之中。呼為開,吸為闔,各勢之中有手之開闔、腿之開闔、身之開闔、縱橫開闔、內外開闔。一開闔就是一呼吸;開闔之所在,就是意之所在;亦就是呼吸之所在。練習久了,自然氣遍全身。下手的功夫即在呼吸,成就玄妙不可思議的功夫也在呼吸。《十三勢行功心解》說:「能呼吸,而後能靈活。」其意在此。
人除了呼吸,沒有氣。因此所謂:「氣沉丹田」,事實上就是「意存丹田」;也正是「刻刻留心在腰際。」學習太極拳者,須就每一式之開闔,勢勢存心,揆其用意;然後以呼吸附隨於開闔之中。呼為開,吸為闔,各勢之中有手之開闔、腿之開闔、身之開闔、縱橫開闔、內外開闔。一開闔就是一呼吸;開闔之所在,就是意之所在;亦就是呼吸之所在。練習久了,自然氣遍全身。下手的功夫即在呼吸,成就玄妙不可思議的功夫也在呼吸。《十三勢行功心解》說:「能呼吸,而後能靈活。」其意在此。
(二)
金庸談太極拳
《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回 太極初傳柔克剛》敘述書中女主角之一的趙敏率眾襲擊少林之後,轉而攻向武當。武當祖師張三丰面臨本派存亡絕續的關頭,匆促間為他雙腳已經殘廢的徒弟俞岱嚴示範一套「太極拳」,再將拳法要旨解釋一遍。是時扮裝道童的男主角張無忌在旁暗中目睹拳法,並聆聽拳理要旨。經過一個時辰默想拳理之後,就先後擊敗敵方名喚阿二、阿三的兩大高手。奈何趙敏仍不善罷甘休,命令手下前丐幫長老「八臂神劍」名喚阿大的方東白,以倚天劍斬下張無忌兩條臂膀。三丰真人迫不得已,當場又傳授張無忌一套他新創的「太極劍」。張三丰演示完了「太極劍」,向張無忌問道:「都記得了沒有?」無忌回答:「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囑咐張無忌再想一想。張無忌默想一回兒,向張三丰回稟:「已忘記了一大半」明教五散人周顛在旁聽了,失聲叫道:「糟糕!越來越忘記得多了。」;想不到張三丰卻很欣慰。接著又把太極劍使了一遍;但第二次所使,卻與第一次所使無一招相同。張無忌再向太師父稟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丰點頭歸座。張無忌緩緩踱了一個圈子尋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接著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淨淨了。」張三丰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你這就請八臂神劍指教吧!」將所持木劍遞給張無忌,張無忌旋即以所持木劍與方東白倚天劍激鬥三百餘招,最終砍下方東白右臂。作者金庸於敘述情節時,首先點出張真人第二次使劍,與第一次所使無一招相同。待敘完故事情節之後,又續析述張三丰傳給張無忌的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賸,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乾淨,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金庸敘述的雖然是鬥劍情節;然就吾人所信,劍乃手之延伸,劍理通於拳理。作者金庸所述劍理,自亦可用於理解他的太極拳觀念。
金庸敘述的雖然是鬥劍情節;然就吾人所信,劍乃手之延伸,劍理通於拳理。作者金庸所述劍理,自亦可用於理解他的太極拳觀念。
(三)
從鄭子思想看平江、金庸二家論述
鄭子曼青先生時常談氣,尤其不忘強調「氣沉丹田」。但卻於民國二十二年潤端陽為《太極拳體用全書》新版序中敘述:「承楊師之教導,口授內功,始知有不用氣之義矣!不用氣,則我處順;而人處逆。唯順則柔,柔之所以克剛者漸也;剛之所以克柔者驟也。驟者易見,故易敗;漸者難覺,故常勝。不用氣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剛。」曼青先生以上漸驟利弊之見解,不祇見之於太極拳文章,也見諸書畫論述。故「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於《鄭曼青先生書畫特展目錄》序稱:曼青先生「花卉其初有意於青藤與白陽,多勁捷之筆,後多避之。朋友間有力追勁捷者,婉勸之云:『吾早年亦嘗沉潛於此,孜孜數十年,乃覺勁捷之力易盡,乃復歸於緩約渾凝』。」
依據曼青先生上文,曼青先生與平江不肖生就功夫領域究竟有無空氣之外的氣之角色一節,二人見解互異。而曼青先生雖認對敵時可以用氣;但仍以為用氣易敗。其餘平江不肖生所論各節,與鄭子之見解要無相違。
至於金庸假藉《倚天屠龍記》小說所表達的涵意,是太極拳不拘泥招式;使用時不得心念招式;是以特別敘明張三丰第二次所使的太極劍,與第一次所使無一招相同。然則太極拳實際使用時,招式究竟重不重要值得探討。
曼青先生在民國三十五年出版《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時,仍然依循澄甫宗師於民國二十年出版之《太極拳使用法》及二十三年出版之《太極拳體用全書》二書之體例,假設敵我攻防之動作闡述鄭子太極拳每個招式。但嗣於民國五十六年出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時,便即改換教學方式,單純就招式細節逐動敘述並明訂其規範,令學者知曉《鄭子太極拳》每個招式之規矩方圓。且早已在《太極拳十三篇 散手》首句明釋:散手即散打,無定法。並稱:「由聽勁而漸悟懂勁。既懂勁,無所謂着與不着,散與不散,黏與不黏,隨與不隨。此皆費解,不得中肯綮。散手之方法在五行,所謂進退顧盼定也。苟能懂勁且知方,則用全矣!」足見曼青先生早在《太極拳十三篇 》成書之前便已了然,太極拳散打的方法祇在進退顧盼定五行。曼青先生更在同書《後記》明示:「習太極拳者,必先明體用之要義。論致用,必先於體上着力。體為本,用為末;體全則用備。」
揆諸曼青先生上述文字,應是認為太極拳於使用之時不特重招式。再從先生刪減楊家太極拳八十五式為三十七式以觀,個人鄙見似無違悖曼青先生本意。
且依吾人管窺,非但太極拳理如此;抑且宇宙間萬事萬物亦多如是。舊王孫溥心畬《寒玉堂論畫》論稱:「蘇東坡曰:『六畜有定形,山水無定形而有定理。』既通其理,然後變化之妙不可勝窮也。理猶體也,形猶用也。明於體用,若庖丁游刃而有餘矣。」
依據曼青先生上文,曼青先生與平江不肖生就功夫領域究竟有無空氣之外的氣之角色一節,二人見解互異。而曼青先生雖認對敵時可以用氣;但仍以為用氣易敗。其餘平江不肖生所論各節,與鄭子之見解要無相違。
至於金庸假藉《倚天屠龍記》小說所表達的涵意,是太極拳不拘泥招式;使用時不得心念招式;是以特別敘明張三丰第二次所使的太極劍,與第一次所使無一招相同。然則太極拳實際使用時,招式究竟重不重要值得探討。
曼青先生在民國三十五年出版《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時,仍然依循澄甫宗師於民國二十年出版之《太極拳使用法》及二十三年出版之《太極拳體用全書》二書之體例,假設敵我攻防之動作闡述鄭子太極拳每個招式。但嗣於民國五十六年出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時,便即改換教學方式,單純就招式細節逐動敘述並明訂其規範,令學者知曉《鄭子太極拳》每個招式之規矩方圓。且早已在《太極拳十三篇 散手》首句明釋:散手即散打,無定法。並稱:「由聽勁而漸悟懂勁。既懂勁,無所謂着與不着,散與不散,黏與不黏,隨與不隨。此皆費解,不得中肯綮。散手之方法在五行,所謂進退顧盼定也。苟能懂勁且知方,則用全矣!」足見曼青先生早在《太極拳十三篇 》成書之前便已了然,太極拳散打的方法祇在進退顧盼定五行。曼青先生更在同書《後記》明示:「習太極拳者,必先明體用之要義。論致用,必先於體上着力。體為本,用為末;體全則用備。」
揆諸曼青先生上述文字,應是認為太極拳於使用之時不特重招式。再從先生刪減楊家太極拳八十五式為三十七式以觀,個人鄙見似無違悖曼青先生本意。
且依吾人管窺,非但太極拳理如此;抑且宇宙間萬事萬物亦多如是。舊王孫溥心畬《寒玉堂論畫》論稱:「蘇東坡曰:『六畜有定形,山水無定形而有定理。』既通其理,然後變化之妙不可勝窮也。理猶體也,形猶用也。明於體用,若庖丁游刃而有餘矣。」
本文參考資料:
2.葉洪生 林保淳 著《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3.葛濤 谷紅梅 蘇 虹 選編《金庸其人》
4.陳志明 著 《金庸論爭實錄》
6.楊澄甫 著《太極拳體用全書》
8.鄭曼青 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10.唐魯孫 著《我所認識的還珠樓主-兼談蜀山奇傳》
11.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出版《鄭曼青先生書畫特展目錄》
12.金庸 著《倚天屠龍記》
13.溥心畬 著《寒玉堂論書畫真書獲麟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