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8 陸關祥
熊經,鳥伸最早見於華陀五禽戲中的記載。
祖爺鄭曼青先生對於熊經的原理有過這樣的闡敘:一般爬行的動物,其脊椎骨有如一條橫樑,所有的內臟的臟器有如矖香腸,一個個垂直懸掛在脊椎之上。臟器呈彼此平行排列著,所以在走動或運行時,互相晃蕩,其間的體液也很順暢地流通。所以泰多健壯,鮮見疾病。動物中熊與人均直立行走,所以內臟互相疊壓,體液流通不佳, 濕熱雍塞,於是多有疾病。但熊類體形較人猶高大,而疾病反較人類為少,何也? 蓋熊類日常生活中,常做左右搖擺的動作,故效仿熊類此動作,而發明了[熊經]這個動作。
熊經分為內外二種,在太極拳的基礎動作中,是與[六合法]佔有相等重量的[基本功]練習動作。
在太極拳的動作中,[移動重心]和[轉動腰胯圈]是二大基本動作。在打拳架時,[移]和[轉]常常是交替運作。熊經的基本動作也是如此,可以簡單的分成
(1)
動線(身體的理想中心線)移向左方。
(2)
以中心線上下垂直作轉軸,向左旋轉(以下動作均祇討論外熊經),臉孔面對左側方,以衣服正面的一排紐扣為準,二個雲門穴和二個鼠膝部,最好有形成一個門板。門板亦正對左側方向(和最初面對方向,平行的二只腳,腳尖的方向垂直)。
(3)
臉仍向左方。然後將動線移到右腳。
(4)
以右腳(動線)為軸,旋轉180度,將臉孔和門板轉向右側方。
再重複作上述的四個動作。如最初面北站立,先向左移,向左(西)轉,後向右移,向右轉(東)。
再重複作上述的四個動作。如最初面北站立,先向左移,向左(西)轉,後向右移,向右轉(東)。
注意做這些動作時,有下列常見的錯誤:
(1)
移的時候移,轉的時候轉。不要一面移,一面轉。臉孔永遠面對二側,(東西向),不要面對中央(即最初站立的面對方向-北方)
(2)
頭不要自已轉動,隨時檢查下巴是否對準肚臍或衣服正面的一排紐扣。這一奌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
(3)
轉動時,不要祗轉動肩膀,要轉動腰胯,往往祗轉動上半身,下半身轉不動,是因為沒有門板的概念。想像旋轉門板或旋轉門是怎麼旋轉的?不能產生扭轉(扭轉即是有些部份轉,有些地方沒有轉)
(4)
襠部要形成一個拱門,不要有錂有角。
(5)
要落胯,而不是曲膝,這是練太極拳最大的誤區。
(6)
移動後要分清陰陽,重心祗有一只腳支撐,想像做金鷄獨立或跳芭芭蕾舞時,如何做動作。
我自民國六十七年,拜干老師學習太極拳,迄今已有四十年的時間,每天練習熊經,不低於五分鐘,從其中領悟到太極拳的功夫,訣要最多。尤其得師伯史浩池先生指奌的[落胯]和[中定]。始知太極拳轉動困難,移動尤難。希望各位同門友好,不要輕視[基本功夫]。每天練習,就算得不到上乘功夫,身體健康,必然能夠保持。
我是陸關祥先生高中學生韓志陸,電話0914012162,請他方便與我聯絡
回覆刪除我是陸關祥老師高中學生蕭怡臣,請他方便與同學們聯絡,大家都很關心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