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2018.01.17潘慧珶

我自1986年拜干潚洲為師,迄今已30年有餘。想想世界上有一億多人,每天在打太極拳,但真正練出功夫的,仍是鳳毛麟角。何以致此,為何有許多人練太極拳20-30年之久,仍未有所成?太極拳真的這麼難嗎?

干潚洲老師曾說: 要練好太極拳,有三個必備的條件, 缺一不可。
1.        要有恆心
2.        要有好的老師指奌。
3.        要有良好的環境。
這三個條件中,第一項及第三項,都是自已可以掌控的。唯獨第二項,找一個明師,郤是可遇不可求的機緣。

鄭師爺說練功的程序,有三階九級(鄭子太極拳十三篇/P45-P49),學者不可躐等,要按步就班。逐級而上,始能有成。鄭師爺的黑皮書,可貴之處是,他以中醫的知識背景,人體經絡做為籃圖,演䆁出一套太極拳的理論,堪稱是劃時代的創舉,再用自已身體20年中的變化,來驗証之(十三篇/P73)。這是坊間許多太極拳著作中,看不到的。但就算如此,翻遍整個黑皮書,它只說到,練到某個階段後,就會有什麼效果及反應。至於如何去練,按照什麼方法,才能有所成,郤未見詳細解說。譬如他一再強調的是 要鬆要氣沈丹田,那如何練呢?採用何種方法呢?我們看到只是拳架的圖片,一些文字解說及其理論基礎。以鄭師爺的聰明才識及文筆,未何不加以詳述?唯一的解釋就是,此技藝是需要口授心傳,才能得到真諦。實非筆墨可以文傳。

古曰: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都強調,練功須要一個真正明理的老師,在旁隨時隨地按照您的練功進度,體悟的程度,不斷地,口授心傳,才能出真正的功夫。

太極拳的功夫,好壞,高低,一般人是很難去分辨出來。有些人,練了20年,30年,都還在霧裡看花,更不要說一般初學者。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為太極拳是內家拳,練的都是身體內部的東西,是需要自已去體悟,很難從表面上去理解。若我們把太極拳簡單地,分三個程度(小學,中學,大學)來舉例說明,只有當您自已練到中學的程度時,才能看出別人仍在小學的程度,因為您經歷過那個小學的階段,有體悟後,才看得出別人正在練小學的階段。同理,當練到大學階段時,您才能看到別人,正在中學,或是小學的程度。太極拳的奧妙,就是它偏偏不能倒過來看,也就是說,當您在中學的階段時,您是看不懂別人的大學程度,因為您沒有經歷過大學的體悟。所以您看不懂。也因此,一個學生自已是很難去分辨出,他的老師,是什麼程度的。這就是一個盲奌。

一般人練太極拳目的,大致可以分成四種:
(1)   養生 (2) 技擊(3)交友(4)表演。
自已把目標設定清楚,若只求交友或表演的,那就無謂明師的問題,但若為了求得真正的養生,或更上層樓,要技擊的話,那明師就是非常非常重要。一個練習者,每天花了那麼多時間,經年累月地,去苦練,若沒有明師指導,根本就是緣木求魚。落到最後,只不過身體略為強壯而已,殊為可惜。

要練好太極拳,除了要找對明師外,還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因為太極拳是內家拳,練的全是身體裡面的東西,練時需要全神貫注,不可分心。如果您在事業上,或家庭上,有煩惱,每天想這方面的事,您就是沒有這個環境,無法專心練,這樣也是出不了功夫的。因為體內的氣是跟著您意念走的,若您無法持續地,專注地練,您的氣是無法凝聚而累積,效果就會差很多。

最後一項,就是要有恆心及信心,在練習太極拳的道路上,岐途很多,常會踫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練功方法及理論,若被誤導了,練了一個方法,5年,10年,還沒有出功夫,就表示這條路走得不對,您就得回頭再找正確的路。請問您的人生有幾個5年,10年可以消耗?但如果您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自已的恆心及信念變成很重要,您要堅持不斷地練下去,不可半途而廢,才會出真功夫。

以上總結分享我30年的經驗:要練出真功夫,一定要有個明師在旁,不斷地指導,再加上自已的悟性,恆心,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真誠地去練,才能有所成。

祝大家拳藝精進,共勉之。


2018.01.21 吳文玖

我的打拳心得,分三個階段:

(1)   心在“感覺”:

太極拳是感覺的運動,訓練自已的知覺,從手掌,手臂,身體,腳部,去感覺和空氣間的互動。在知覺的基礎上,一切自動發生。採用自然呼吸,就會發現,呼吸與招式是相融合,不可意導,知覺越是連續,越精細,提昇的程度就越高。也能養成運動的樂趣。

(2)   心在“意念

行拳在陰陽轉換中,覺知不間斷,如置身於大海中,徐徐而行,有水的阻力,漸漸两足會浮起,有不著地的感覺。身體輕靈,氣在身中,人在水中,每動就像水,在動蘯,在旋轉,養成心身一體。內在的東西,就會越來越有感覺。

(3)   心在 “精神“

要能做到 ”鬆“,”散“,”通“,”空“,奇蹟就會發生,天地能量與自身能量交流。用手的旋轉,來帶動體內氣流,凝聚於雙掌。 行拳如两手抱著球,呼吸隨著球轉動,流動於身體內。身體外的氣流,則從“不靈活”而至 隨心所欲,好玩至極。


2018.01.28 陸關祥

熊經,鳥伸最早見於華陀五禽戲中的記載。

祖爺鄭曼青先生對於熊經的原理有過這樣的闡敘:一般爬行的動物,其脊椎骨有如一條橫樑,所有的內臟的臟器有如矖香腸,一個個垂直懸掛在脊椎之上。臟器呈彼此平行排列著,所以在走動或運行時,互相晃蕩,其間的體液也很順暢地流通。所以泰多健壯,鮮見疾病。動物中熊與人均直立行走,所以內臟互相疊壓,體液流通不佳, 濕熱雍塞,於是多有疾病。但熊類體形較人猶高大,而疾病反較人類為少,何也? 蓋熊類日常生活中,常做左右搖擺的動作,故效仿熊類此動作,而發明了[熊經]這個動作。

熊經分為內外二種,在太極拳的基礎動作中,是與[六合法]佔有相等重量的[基本功]練習動作。

在太極拳的動作中,[移動重心][轉動腰胯圈]是二大基本動作。在打拳架時,[][]常常是交替運作。熊經的基本動作也是如此,可以簡單的分成
(1)     動線(身體的理想中心線)移向左方。
(2)     以中心線上下垂直作轉軸,向左旋轉(以下動作均祇討論外熊經),臉孔面對左側方,以衣服正面的一排紐扣為準,二個雲門穴和二個鼠膝部,最好有形成一個門板。門板亦正對左側方向(和最初面對方向,平行的二只腳,腳尖的方向垂直)。
(3)     臉仍向左方。然後將動線移到右腳。
(4)     以右腳(動線)為軸,旋轉180度,將臉孔和門板轉向右側方。
再重複作上述的四個動作。如最初面北站立,先向左移,向左(西)轉,後向右移,向右轉(東)。

注意做這些動作時,有下列常見的錯誤:
(1)     移的時候移,轉的時候轉。不要一面移,一面轉。臉孔永遠面對二側,(東西向),不要面對中央(即最初站立的面對方向-北方)
(2)     頭不要自已轉動,隨時檢查下巴是否對準肚臍或衣服正面的一排紐扣。這一奌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
(3)     轉動時,不要祗轉動肩膀,要轉動腰胯,往往祗轉動上半身,下半身轉不動,是因為沒有門板的概念。想像旋轉門板或旋轉門是怎麼旋轉的?不能產生扭轉(扭轉即是有些部份轉,有些地方沒有轉)
(4)     襠部要形成一個拱門,不要有錂有角。
(5)     要落胯,而不是曲膝,這是練太極拳最大的誤區。
(6)     移動後要分清陰陽,重心祗有一只腳支撐,想像做金鷄獨立或跳芭芭蕾舞時,如何做動作。

我自民國六十七年,拜干老師學習太極拳,迄今已有四十年的時間,每天練習熊經,不低於五分鐘,從其中領悟到太極拳的功夫,訣要最多。尤其得師伯史浩池先生指奌的[落胯][中定]。始知太極拳轉動困難,移動尤難。希望各位同門友好,不要輕視[基本功夫]。每天練習,就算得不到上乘功夫,身體健康,必然能夠保持。

Gallery

Most Commented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

2014 © Planer - Responsive Blogger Magazine Theme
Planer theme by Way2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