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畫像由第一屆謝副理事長昭隆提供 |
民國四十九年五月,承太極名家鍾大振老師收為弟子及熊建勳前輩栽植,先生終獲轉機,生活得以無虞,並盡棄前習之外家拳術轉學內家太極武功,勤練數月,健康漸現起色。後得張教授揚明之荐,追隨以詩、書、畫、醫、拳名世之五絕老人鄭曼青公進修太極拳術。從學半載,健康全復。曼公有感於先生之敦厚勤奮,不避艱苦,謙恭虛讓,尊師重道,遂於民國五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正式納其為入室弟子。嗣後先生追侍曼公長達一十三年。初時曼公命先生每週三、六凌晨三時至其府前小園練功,再三冶鍛,口授心傳,使其領受五行八相生相剋之理,體會摩、盪、走、化、黏、聽之妙,力求架步之紮實,養成捨己從人之習慣,將拙力化淨,以茁長內勁,達於立地生根,鬆柔似棉之境界,遂登太極拳之堂奧。
民國五十六年曼公見先生多年苦練,精研不輟,與同門推手切磋,己能得心應手,乃許其公開授徒,宏揚楊氏太極拳藝。翌年先生獲聘為中國太極拳學術研究會教練,從此聲譽雀起。民國六十年,出任台北市國術會顧問及銓敘部太極拳教練。民國六十八年獲選為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常務理事及第十支會會長,及後且獲台北市國術會特頒太極拳榮譽九段證書。其間國內各機關及高中暨大專院校聘先生為太極拳教練者,所在多有。
民國六十四年一月一日先生受聘為美國太極文化協會榮譽顧問,及經海內外報章、雜誌 之報導、宣傳,盛名遠播國外。民國六十九年至七十一年間,兩度受聘為星檳太極拳健身學會太極拳高級指導師及新加坡全國國術總會太極拳教練進修班總教練,前後於該國授藝半年。民國六十九年三月經新加坡李部長炯才之介,從印度大師宇宙老人學習內功,得與原習內功激盪,相輔相乘,益形精進,不受年齡增長之限制。其在星所傳弟子曾二度榮獲全國推手冠軍。一九八一年星洲第六屆推手分級賽中,其弟子四人竟分獲甲、丙、丁級的冠軍及乙級亞軍,聲震全國。民國七十一年,先生並受泰國髯嘯太極拳學會聘為教練。而其先後獲邀赴海外出席有關國術會議多次,可謂蜚聲國際。至於國內為先生載錄之入室弟子數以百計,而經其指導、傳習之人士,更以千計,堪稱桃李滿天下。
先生賦性溫誠,爽直豁達,平易近人,嘗自稱與其恩師曼老有三同;同屬溫州縣人,同為清白舊僚,同嗜杯中烈酒;但其隨拳藝之不斷精進,修養亦日形高深,嘗謙謂入門過晚,於兵器、易理方面未能盡得師傳,至以為憾。自其公開授徒伊始,固有感於本身曾深得太極拳之惠,即一本健己及人之心,立宏揚師道之旨,矢志絕不藏私,樂以授人,發展國術;更不願炫耀其技,海內外技擊高手欲與其較量者甚眾,先生常婉辭以禮,非不得已,絕不比試,雖每次輒勝,對方往往被震摔尋丈之外,甚至有認為社所用者乃法術而非拳術,而先生則謙謂僥倖承讓而已。嘗經學子再三懇請展示立地生根之法,由六人增至十八人相推,仍若蚍蜉之撼大樹,然先生並不以為傲,一代宗師之胸懷,殊非常人之可及。
先生七十以後,漸倦於參與各種會社,但仍勤於傳藝,近年雖年屆耄耋,精力仍甚充沛,有若壯年,功力且增進無已。彼常循循善誘,諄諄囑告弟子,練拳除尊師授心法之外,應求融會天道、易理,須知太極拳理其根在腳,主宰在腰,行乎手指,渾身是手手非手,陰陽虛實虛即實,務期一本興趣、信念、恆心,踏實苦練,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以免誤入歧途,久而必然有成。諸弟子與其相處,俱覺如沐春風,誼兼師友。孰料先生體能正盛,藝業日進,門人均深為其宗師風範所感仰望其多所誨導之際,竟突於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清晨,因心肌梗塞,遽歸道山,殆奇材天妒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